举措 1 开通绿色通道,确保“一个不漏”
【网民提问1】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民政部门做了哪些工作呢?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群防群控守住每一道防线的要求,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兜底保障”,时刻关注城乡低保、困难老年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抓紧抓实抓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时期社会救助和帮扶工作。
在疫情期间,市民政部门快速开通救助绿色通道,一方面充分发挥临时救助的“救急难”作用,对因患新冠肺炎造成家庭基本生活暂时困难,或因疫情造成收入明显减少而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群众,及时开展先行救助;对实施低保及其他社会救助制度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或不符合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生活陷入困境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切实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另一方面,简化优化各项社会救助审核审批程序。在疫情防控期间,凡向民政部门申请生活救助的,审核审批时暂时取消入户调查和民主评议等环节,待疫情解除后再完善相关手续。同时,及时发放临时救助金和价格临时补贴。在实施疫情一级响应防控措施期间,及时对符合临时救助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孤儿和低保外享受困难残疾人等对象实施临时救助,共发放临时救助金1208万元,受益困难群众达9255人;主动配合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启动了社会救助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等723583人次发放物价补贴6188.66万元,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不受疫情和物价水平波动的影响。
此外,在疫情期间,市民政部门还开展了走访帮扶活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督促村(居)委会和委托照料人落实照料护理责任,通过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密切关注服务对象身体状况和生活状况并做好记录、报告及相关照护工作。特困人员如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的,及时送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同时,充分发挥全市16个社工站的专业优势,发动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关注关怀社区特困人员、孤儿、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并注重做好特定困难群众的心理慰藉和心理疏导,有效减轻困难群众的抑郁和焦虑。
举措2 简化办事程序,力求“一个不错”
【网民提问2】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民生保障制度,如何规范低保管理,实现精准救助,把最低生活保障这一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这对民政工作的“托底”保障职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在实际工作中,我市民政部门是如何确保低保工作的公平公正的?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低保是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一直以来,我们按照有关要求,加强政策宣传,从申请、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化核对、民主评议、张榜公示等审批程序逐一把关,并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坚决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确保低保资金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手中。今年来,我市各级民政部门狠抓低保核查工作,在确保“一个不漏”的前提下,力求做到“一个不错”,利用1个月时间对全市59577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以及未脱贫建卡立档贫困户开展入户走访核查,做到精准认定、精准救助,使真正困难的家庭享受到社会基本保障。
同时,我们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坚持“动态管理”原则,确保低保工作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对在领取保障金期间家庭收入等情况发生变化而不按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继续领取或多领保障金的,经查实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对采用虚报或者隐瞒实情、伪造证明材料等手段骗取、冒领保障金的,由发放保障金的部门追回其已经领取的保障金;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