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访谈

【访谈直播】推进平安法治广州建设、提升幸福安全广州温度
文字实录
排序 字号 自动更新

主持人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市新闻办2020年第202场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将重点围绕“推进平安法治广州建设,提升幸福安全广州温度”进行发布。

  近两年,广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进“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全省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在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

  在提升广州的综合城市功能方面,特别是社会治理、平安城市、法治城市建设方面,各职能部门实施了哪些举措?又取得了哪些成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岳向阳同志;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振同志;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学东同志;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杨炳升同志;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谭祥平同志;天河区委常委、区委政法委书记黄凯旋同志共同为我们介绍推进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

  首先,有请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岳向阳介绍平安广州、法治广州建设工作举措和成效。

2020-10-14 10:00:30

岳向阳

  各位媒体朋友:

  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立足“五个支点”,用好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两大抓手,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在今年8月份揭晓的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结果中,广州市得分排名全省第一,获得考评优秀等次,这也是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展此项考评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副省级城市获此殊荣。今年9月份,在2019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广州市蝉联全省第一,这也是全省历史上首个卫冕成功的地级市,标志着我市在法治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两项重磅荣誉花落广州,关键就在于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指示批示精神这一中心,立足疫情防控、中心工作、市域治理、营商环境、司法改革这五个支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上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实现了我市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的新突破。

  一、抓好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市政法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谢晓丹同志牵头负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稳定组、社区和农村组两个组工作,并设立了“穗康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力守住疫情防控第一线阵地和联防联控防线。一是首创“三人小组”工作模式,全市组建3209个由村居干部、基层医务人员和基层民警组成的社区“三人小组”,开展涉疫情重点人员落地排查和分类管控工作,确保无差错、无遗漏。二是提供社区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将各类回到社区的涉疫重点人员纳入全市19.5万个基础网格实施精准管理服务,落实“三个一律”等措施,形成闭环管理。三是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台有关制度文件和工作指引,组织政法、公安、民政、住建、农业农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部门协同作战,建立涉疫人员排查管控、重点人员社区管理、重点场所分级防控、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等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从严从细做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分类防控管理,全力以赴严防秋冬季社区农村疫情反弹。四是加大执法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反走私反偷渡专项整治,筑牢水上、岸上、陆路运输三道防线,严防走私偷渡造成疫情传播,迄今为止,全市未发生一起走私冻品引发的疫情传播,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服务中心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时,全市政法机关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中心工作作为谋划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聚焦“六稳”“六保”任务,以人民调解、民事诉讼、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手段,积极化解疫情引发的劳动争议、商铺租赁等矛盾纠纷,有序推动疫后法律关系修复。二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司法服务保障大湾区建设23条意见和《关于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定》,建成涉外法律服务产业园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三是聚焦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司法效率,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三、推进市域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今年6月,中央政法委正式确定我市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地区。市委政法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全市各项试点创建工作,目前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试点工作专项组,正在加快编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推动《广州市平安建设条例(暂定名)》立法,开展“2020年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大赛”,全面推进136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市建成四级综治中心2918个,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平安建设等226项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综合“雪亮工程”“四标四实”等成果应用,实现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视频图像资源一体运行。深入推进“广州街坊”群防群治,将专业力量、半专业力量、行业性社会力量和一般志愿力量整合起来,在全市街(镇)培育发展184个街镇平安促进会,凝聚各类社区社会组织7384个,目前“广州街坊”入驻群组417个,注册用户数达148万。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要成效指标长期保持在全省前列。今年以来,我市共收网涉黑涉恶专案7个,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8个,立案查处涉黑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人员73人,处分136人,移送检察机关处理57人。在全省率先完成“逃犯清零”目标任务且追逃人数全省最多(30人),实现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涉黑恶案件、审判机关今年4月30日前受理一审涉黑恶案件全部“清结”(456件2355人)。

  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政法机关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这一要求。一是落实“放管服”改革。公安机关推出15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和30条服务民营经济措施,全市公安政务服务依申请办理事项100%实现“一网”全覆盖,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二是对标全球统一标准。严格对标对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标准,解决执行难、办理破产等问题,设立广州破产法庭,上线全国首个地方智慧破产审理系统,推动“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三是统一裁判规则。高标准建设广州互联网法院,制定发布《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广州标准”),加强研究互联网司法技术标准、诉讼规则、裁判规则、治理规则,持续输出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广州经验”。

  五、深化司法改革,拓展司法协作交流。市委政法委统筹推进全市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政法各单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市法院司法透明度连续5年全国法院第一名,全市检察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起公诉案件适用率位列全省第一。广州互联网法院上线全国首个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在全国首试5G网上庭审,在香港、澳门等地建设集“审、调、证”一体的“E法庭”便民诉讼服务设施。市司法局成立广州国际商事商贸调解中心,引入港澳籍调解员,上线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粤港澳三地在线诉调对接纠纷。广州仲裁委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打造国际商事仲裁“广州标准”,迭加互联网仲裁、远程庭审技术,同步运行粤港澳三地庭审模式。为适应日趋复杂的涉外法治实践需要,市法学会指导南沙区成立了“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并围绕疫情防控、民法典学习等重点工作,组织了主题征文、专家座谈会、“双百”法治宣讲等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中积极发出广州声音。

  谢谢大家!

2020-10-14 10:05:30

主持人

  感谢岳书记的介绍。

  下面有请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振介绍法院系统围绕审判执行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工作情况。


2020-10-14 10:30:34

吴振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下面,我向各位通报广州法院强化审判执行、提供司法服务保障有关情况。

  近年来,广州两级法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持续提升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力服务保障高水平建设平安广州、法治广州。2019年,全市法院受理案件62.4万件、办结55.4万件,法官人均结案450件,同比分别上升34.4%、36.6%和26.1%。受理、办结案件数均居全省法院首位。今年1至9月,受理各类案件62.6万件、办结42.6万件,法官人均结案343.7件,同比分别上升18.2%、20.9%和17.9%。

  一是立足审判职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职能作用,坚决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突出打击间谍、杀人、涉毒、涉众型经济犯罪等重点领域犯罪,严惩抗拒防控、暴力伤医、利用疫情诈骗等涉疫情犯罪,服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大“打财断血”“打伞破网”力度,审结的“村霸”刘永添涉黑案入选全国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在民商事审判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出台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实施意见、加强产权司法保护的17条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竞争、激励创新创造的市场环境。服务营商环境建设,设立广州破产法庭,累计化解债务355.9亿元,盘活土地134.4万平方米;我院牵头推进的“办理破产”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得分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执行工作向“切实解决执行难”大步迈进,广州天平执行查控网对主要财产形式“一网打尽”,失信惩戒措施扩大到生产生活各方面,有力保障群众胜诉权益。我院被评为全国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先进单位。

  二是深化司法为民,提供有温度的司法服务。今年以来审结涉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消费等民生领域案件17831件,为10297名务工人员追回拖欠工资1.8亿元。强化环境资源司法保护,推动建立生态修复管理人制度,为城市更新贡献司法力量。坚持以优质裁判回应社会关切,我院审结的“私自上树摘杨梅坠亡案”入选全国法院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深入推进诉讼服务和多元解纷“两个一站式”建设。创新跨域立案、容缺受理等诉讼服务举措,办理全国跨域立案1102件,网上诉讼服务中心疫情期间提供71项“不打烊”服务,线上渠道办理立案、缴费、查询等事项165.8万件次,“云上审执”成为新常态,群众诉讼更省时、省力、省心。实体诉讼服务中心提供智慧访客、3D实景导航等30类智能服务设备和40余项自助服务,建设成果向全国推广。与16家单位建立“法院+”诉源治理联动机制,在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村社等一线建立75个诉前调解工作站,推动调解资源前移下沉,以更多元手段帮助群众高效化解纠纷。今年以来,通过诉前联调化解纠纷23968件,涉案金额21.3亿元。聚焦群众需求拓展司法公开广度、深度,公开裁判文书44.5万份、审判流程信息1857.8万条,10.6万件案件庭审在网上直播,我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司法透明度指数评估中实现全国“五连冠”。

  三、强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两级法院一大批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创新举措形成“广州经验”,并向全省全国推广,为司法提质增效注入强大动力。推进司法标准化建设,健全创新示范诉讼、文书前置检索和全覆盖案件质量评查机制,广州法院大数据平台实现126个流程节点数据信息智能管控,审判管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充分运用全国首家5G智慧法院这一平台,推动5G、人脸识别、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与司法工作融合应用,全国首试5G远程庭审、5G债权人会议,信息技术对优化司法服务形成有力支撑,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专题报道广州智慧法院建设成效。广州互联网法院聚焦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目标,在互联网司法技术标准、诉讼规则、裁判规则、治理规则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出了“网通法链”智慧信用生态系统、“E法亭”、互联网司法信用报告制度等一批全国首创举措,多项经验在世界互联网法治论坛推广。

  接下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为推进平安法治广州建设,提升幸福安全广州温度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谢谢!

2020-10-14 10:33:45

主持人

  感谢吴院长的介绍。

  接下来有请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李学东介绍“四大检察”齐头并进服务法治广州、平安广州工作情况。

2020-10-14 10:50:40

点击查看更多
测试音频

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