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媒体朋友:
上午好!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市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年以来,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立足“五个支点”,用好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两大抓手,全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在今年8月份揭晓的2019年度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考评结果中,广州市得分排名全省第一,获得考评优秀等次,这也是201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开展此项考评工作以来,第一次由副省级城市获此殊荣。今年9月份,在2019年度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中,广州市蝉联全省第一,这也是全省历史上首个卫冕成功的地级市,标志着我市在法治建设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
两项重磅荣誉花落广州,关键就在于市委政法委和政法各单位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推动广州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指示批示精神这一中心,立足疫情防控、中心工作、市域治理、营商环境、司法改革这五个支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推动综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上迈出了重要而关键的一步,实现了我市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的新突破。
一、抓好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市政法机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指示精神,由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谢晓丹同志牵头负责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社会稳定组、社区和农村组两个组工作,并设立了“穗康码”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全力守住疫情防控第一线阵地和联防联控防线。一是首创“三人小组”工作模式,全市组建3209个由村居干部、基层医务人员和基层民警组成的社区“三人小组”,开展涉疫情重点人员落地排查和分类管控工作,确保无差错、无遗漏。二是提供社区网格化健康管理服务,将各类回到社区的涉疫重点人员纳入全市19.5万个基础网格实施精准管理服务,落实“三个一律”等措施,形成闭环管理。三是完善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机制,出台有关制度文件和工作指引,组织政法、公安、民政、住建、农业农村、来穗人员服务管理等部门协同作战,建立涉疫人员排查管控、重点人员社区管理、重点场所分级防控、防控工作督导检查等常态化防控工作机制,从严从细做好重点部位、重点场所、重点人员的分类防控管理,全力以赴严防秋冬季社区农村疫情反弹。四是加大执法打击力度,持续开展反走私反偷渡专项整治,筑牢水上、岸上、陆路运输三道防线,严防走私偷渡造成疫情传播,迄今为止,全市未发生一起走私冻品引发的疫情传播,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服务中心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在推进平安建设和法治建设工作时,全市政法机关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将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中心工作作为谋划推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聚焦“六稳”“六保”任务,以人民调解、民事诉讼、行政复议、法律援助等手段,积极化解疫情引发的劳动争议、商铺租赁等矛盾纠纷,有序推动疫后法律关系修复。二是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等区域发展战略,出台司法服务保障大湾区建设23条意见和《关于加强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定》,建成涉外法律服务产业园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集聚区。三是聚焦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司法透明度和司法效率,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法治支撑。
三、推进市域治理,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今年6月,中央政法委正式确定我市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1期试点地区。市委政法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统筹推进全市各项试点创建工作,目前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试点工作专项组,正在加快编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推动《广州市平安建设条例(暂定名)》立法,开展“2020年广州市市域社会治理十大创新项目大赛”,全面推进136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建设,全市建成四级综治中心2918个,将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平安建设等226项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综合“雪亮工程”“四标四实”等成果应用,实现了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信息系统、基础数据、视频图像资源一体运行。深入推进“广州街坊”群防群治,将专业力量、半专业力量、行业性社会力量和一般志愿力量整合起来,在全市街(镇)培育发展184个街镇平安促进会,凝聚各类社区社会组织7384个,目前“广州街坊”入驻群组417个,注册用户数达148万。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要成效指标长期保持在全省前列。今年以来,我市共收网涉黑涉恶专案7个,打掉恶势力犯罪集团8个,立案查处涉黑恶腐败及“保护伞”问题人员73人,处分136人,移送检察机关处理57人。在全省率先完成“逃犯清零”目标任务且追逃人数全省最多(30人),实现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涉黑恶案件、审判机关今年4月30日前受理一审涉黑恶案件全部“清结”(456件2355人)。
四、优化营商环境,发挥法治保障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全市政法机关以实际行动积极践行这一要求。一是落实“放管服”改革。公安机关推出15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和30条服务民营经济措施,全市公安政务服务依申请办理事项100%实现“一网”全覆盖,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二是对标全球统一标准。严格对标对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标准,解决执行难、办理破产等问题,设立广州破产法庭,上线全国首个地方智慧破产审理系统,推动“僵尸企业”有序退出市场。三是统一裁判规则。高标准建设广州互联网法院,制定发布《互联网仲裁推荐标准》(“广州标准”),加强研究互联网司法技术标准、诉讼规则、裁判规则、治理规则,持续输出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的“广州经验”。
五、深化司法改革,拓展司法协作交流。市委政法委统筹推进全市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和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执法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政法各单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市法院司法透明度连续5年全国法院第一名,全市检察院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起公诉案件适用率位列全省第一。广州互联网法院上线全国首个在线纠纷“类案批量智审系统”,在全国首试5G网上庭审,在香港、澳门等地建设集“审、调、证”一体的“E法庭”便民诉讼服务设施。市司法局成立广州国际商事商贸调解中心,引入港澳籍调解员,上线大湾区首个在线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实现粤港澳三地在线诉调对接纠纷。广州仲裁委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仲裁联盟,打造国际商事仲裁“广州标准”,迭加互联网仲裁、远程庭审技术,同步运行粤港澳三地庭审模式。为适应日趋复杂的涉外法治实践需要,市法学会指导南沙区成立了“一带一路”域外法查明(广州)中心,并围绕疫情防控、民法典学习等重点工作,组织了主题征文、专家座谈会、“双百”法治宣讲等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中积极发出广州声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