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访谈

“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微访谈
访谈图片
点击查看更多
文字实录
排序 字号 自动更新

主持人

主持人:各位网友上午好,由市文明办、市委网信办主办,清远发布编辑部、清远日报社承办的“我与新中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微访谈今天如期与您见面了。今天我们邀请到3位1949年出生的嘉宾,上线微访谈与网友畅聊清远经济社会各项事业70年来的发展,欢迎广大网友围观提冋。

首先介绍一下本次邀请的3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原清远市经济贸易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副调研员练家林,欢迎您!原市航运总公司原党委书记梁柏兴,欢迎您!市一中退休教师、高级教师张彩萍。欢迎您!

欢迎三位嘉宾。现在我们的微访谈正式开始。


2019-09-26 09:00:00

主持人

主持人:第一个问题是向梁书记提问的,这个网友说,梁书记,您好!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你觉得70年来,清远最大的变化是哪方面呢?

2019-09-26 09:05:00

梁柏兴

梁柏兴:我出生是与共和国同年,生长在清远北江边,我从小在清远长大,70年我见证了清远的发展,看到了清远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我感觉到清远最大变化的是交通冋题,众所周知, 以前清远道路都是沙石路,坑坑洼洼,一条北江没有一条桥通过。以前我们小时候要过江都是渡船,坐车到广州去都是先等轮渡船。

1985年我参加了清远北江第一条大桥的通车典礼,那时候真是热闹非凡,人头涌动,大家都跑到了北江大桥边,那时候人们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另外就是清远建市以后,我参与了清远第一条一级公路的建设,那时候是建设的第二年1989年3 月,那时候我到清远市交通公司当经理,这条公路解决了沙石路的历史,当时我参加这条路的建设主要是筹集资金,然后为工程队组织建设材料,比如水泥、沙石。通过两年的努力,这条公路打通了清远没有一条公路的历史,清远的北江大桥建成 以后,也结束了清远千百年来没有一个大桥、过河要靠渡船的 历史。清远的交通发展出现飞跃式、跨越式的发展。紧接着,1995年,清远大桥也建成了。2004年,凤城大桥也通车了。 2008年北江大桥扩建,2017年伦洲大桥建成,2018年又建了 一座被市民成为“网红桥”的洲心大桥,一座座跨江大桥的落成,满足市区北江两岸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也使得一江两岸成为景中有桥、桥中有景的靓丽的风景线。


2019-09-26 09:06:00

主持人

主持人:好的,第二个问题是向张老师提问的。网友问,看到您的简历,18岁毕业就下乡务农了,可以讲讲当时的故事吗? 您为什么下乡务农?

2019-09-26 09:07:00

张彩萍

张彩萍:我们当时也不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家状况,只知道要到农村接受再教肓,然后我扪就到了农村去。因为高中毕业也没有其他想法,开始是住在农民家里,后面才安排了住宿的地方。

我记得当年是跟另外一位女同学一起的,可以说那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平时白天的时候,我扪要放很多牛,因为当时农村主要是靠耕牛来耕种的,所以十几头牛每天都由两三个女孩子赶到山上去。反正我们干的活儿就是把牛赶上山,然后中午就赶回牛栏,吃个中午饭,下午又去放牛了, 这是一个生活。

第二个,因为我们当时在农村,靠山临水的位置,农民都很勤劳,每天早上5点钟不吃早餐,直接就去干活了。我觉得农民思想很淳朴,恃别是当时在基层,解放军需要很多蔬菜,我们当时生产队种了很多萝卜,生产队长跟部队联系比较紧密,当时萝卜是一分钱一斤,1000多斤几十个妇女挑着,就送到部队去。看到群众辛苦,解放军说,下次你们不要那么辛苦,我们开车直接到公路边,你们把萝卜送到路边就行了。所以我觉得三年农民生活过得很快。我记得第一次离开队长家,自己煮饭了,没有柴火,我就找农村的小朋友说上山割小茅草,但听到我要上山割草,农民朋友都把自己家的柴火捆着拿过来给我,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感动。


2019-09-26 09:08:00

点击查看更多
网友留言
自动更新

神经蛙:看到您的简历,18岁毕业就下乡务农了,可以讲讲当时的故事吗? 您为什么下乡务农?

[主持人]张彩萍:我们当时也不了解国家政策和国家状况,只知道要到农村接受再教肓,然后我扪就到了农村去。因为高中毕业也没有其他想法,开始是住在农民家里,后面才安排了住宿的地方。 我记得当年是跟另外一位女同学一起的,可以说那三年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为什么这么说?平时白天的时候,我扪要放很多牛,因为当时农村主要是靠耕牛来耕种的,所以十几头牛每天都由两三个女孩子赶到山上去。反正我们干的活儿就是把牛赶上山,然后中午就赶回牛栏,吃个中午饭,下午又去放牛了, 这是一个生活。 第二个,因为我们当时在农村,靠山临水的位置,农民都很勤劳,每天早上5点钟不吃早餐,直接就去干活了。我觉得农民思想很淳朴,恃别是当时在基层,解放军需要很多蔬菜,我们当时生产队种了很多萝卜,生产队长跟部队联系比较紧密,当时萝卜是一分钱一斤,1000多斤几十个妇女挑着,就送到部队去。看到群众辛苦,解放军说,下次你们不要那么辛苦,我们开车直接到公路边,你们把萝卜送到路边就行了。所以我觉得三年农民生活过得很快。我记得第一次离开队长家,自己煮饭了,没有柴火,我就找农村的小朋友说上山割小茅草,但听到我要上山割草,农民朋友都把自己家的柴火捆着拿过来给我,看到这种情况,我非常感动。

咕咕鸭:我是一名学生,听祖辈大概说过之前读书时候的一些故事,能否聊聊您的一些求学经历?

[主持人]我的经历很简单,小学读到中学共8年,后面当兵,再就是转业,1992年开始接触财务工作,后面又搞工贸,现在叫工信局。 小时候我也是跟大家一样读书,读小学的时候,我在大队小学当过大队长,学习成绩优异。当时读书很艰苦,放学回到家里要做家务,要去放牛。那时候没有电灯,只能利用做饭烧柴时候的火光看书。 在中学里面是比较困难的,读中学时,我读了半年不到,就退学了。然后就到队里劳动,那时候我才十五六岁,在生产队里赌的工分最低。后来学校的老师看到我,跟我说:“你一定要读书,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1964年我就回到中学继续读书, 1968年2月份我就去当兵了。 小时候在家里读书确实很艰难,但也得靠自己的意志力,我当时知道读书真的很莖要,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曾经读书成绩优异,所以1968年2月份到部队以后,1969年8月份我就被提为干部,1969年10月份就被提拔为副指导员。 1980年,我开始补习中学文化课程,1986年转业来到城里工 作,感觉跟不上形势了,就报考了大专,然后三年就评上了 “优秀学员”,然后直接上本科。然后又说要考英语,英语很难学的,我学英语的时候,我是请我的女儿教的,所以这门也过了。学习无止境,我现在还在学习,学手机学微信,所以 去打车买火车票、买菜都可以用得上。活到老学到老,真的是挺好的。

欢乐马:梁书记,您好!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你觉得70年来,清远最大的变化是哪方面呢?

[主持人]梁柏兴:我出生是与共和国同年,生长在清远北江边,我从小在清远长大,70年我见证了清远的发展,看到了清远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我感觉到清远最大变化的是交通冋题,众所周知, 以前清远道路都是沙石路,坑坑洼洼,一条北江没有一条桥通过。以前我们小时候要过江都是渡船,坐车到广州去都是先等轮渡船。 1985年我参加了清远北江第一条大桥的通车典礼,那时候真是热闹非凡,人头涌动,大家都跑到了北江大桥边,那时候人们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另外就是清远建市以后,我参与了清远第一条一级公路的建设,那时候是建设的第二年1989年3 月,那时候我到清远市交通公司当经理,这条公路解决了沙石路的历史,当时我参加这条路的建设主要是筹集资金,然后为工程队组织建设材料,比如水泥、沙石。通过两年的努力,这条公路打通了清远没有一条公路的历史,清远的北江大桥建成 以后,也结束了清远千百年来没有一个大桥、过河要靠渡船的 历史。清远的交通发展出现飞跃式、跨越式的发展。紧接着,1995年,清远大桥也建成了。2004年,凤城大桥也通车了。 2008年北江大桥扩建,2017年伦洲大桥建成,2018年又建了 一座被市民成为“网红桥”的洲心大桥,一座座跨江大桥的落成,满足市区北江两岸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也使得一江两岸成为景中有桥、桥中有景的靓丽的风景线。

全部网友留言 我要留言
测试音频

00:00/00:00